服务地方经济 科技富民强省 西安理工大学发挥优势助力我省追赶超越

2017年08月30日 12:46 点击:[]

社会服务是我国新时期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之一,服务社会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作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西安理工大学长期以来坚持主动为社会服务,立足自身科技和人才资源实际,提出了科技工作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面向区域经济的方针,积极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学校自身特色和优势,依托学校科技、人才、资源全方位服务地方,为陕西经济社会发展当好人才库、科技库、智力库,以贡献促共建,为我省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追赶超越目标作出了积极贡献。

在为区域经济服务的同时,学校也得到了长足发展。2017年,学校工程学(Engineering)学科首次位列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学校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稳步增长,发表的高水平论文数大幅攀升,国家发明专利拥有量一直位列全国高校前茅,办学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稳步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建设。

协同创新

为我省追赶超越提供强劲动力

多年来,西安理工大学科研工作始终瞄准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以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问题的研发为重点,加强与区域重点企业行业的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特色与优势,在政府支持下组建了现代装备绿色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西部生态环境协同创新中心,依托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大力推进政产学研用结合,突破了一批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转化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学校协同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不断提升,为我省追赶超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结合技术及其机电一体化产品原始创新开发”团队长期与我省机床行业的龙头企业—秦川机床工具集团有限公司合作,联合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8项,共同研发了VMC1000、VTM180、VT220等系列数控加工中心及YK73125、YK7232A等系列数控磨齿机。研发的大规格成形砂轮磨齿机的加工精度达到当今世界最高水平(Ⅲ级),研发的蜗杆砂轮磨齿机与当今世界最高水平的瑞士Reishauer公司产品的工作精度和磨削效率相当,且在加工尺寸和最小模数方面优于该公司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产品创新开发能力和产品质量,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增强了市场竞争力,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已经替代进口,并销往美国、韩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近三年,公司新增销售收入5亿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大尺寸电子级硅单晶炉关键技术及其应用”团队与西安理工晶体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支持下,针对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用硅单晶生长中关键变量的检测与处理、生长工艺与控制方法、整机优化设计与制造等核心技术问题,历经10年研究,研制成功我国首台极大规模集成电路用300mm硅单晶炉并形成系列产品,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和技术封锁,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非对称CUSP磁场设计与装置、激光液位检测方法与装置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核心技术和系列产品已在相关行业推广使用并出口美国、韩国,新增产值24亿多元,新增利润近5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该成果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混流式水轮机水力优化设计的关键技术及应用”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下,完善了混流式水轮机的设计体系,解决了中高比速水轮机高部分负荷压力脉动、多工况高效稳定运行等多项技术难题,突破了巨型混流式水轮机研发的技术瓶颈,打破了国外公司在巨型水轮机设计中的垄断地位。成果已为三峡右岸开发出了性能全面超过左岸国外机组的新型转轮,在单机容量世界第一的800MW级向家坝、世界第二的770MW级溪洛渡等电站系列巨型混流式水轮机的开发中得到成功应用。相关技术开发的水轮机在我省汉中二郎坝水电站、胡家坝水电站,眉县石头河水电站等电站推广应用。产品出口到美国、土耳其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为电站创造了数百亿的经济效益。该成果获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电工材料与熔渗技术”团队,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的支持下,联合西安高压电器试验研究所和西安高压开关有限公司,开发了电压等级110-330kV的各类CuW(X)/CrCu整体高压电触头材料,将自能式断路器电压等级从126kV提高到252kV的同时,完成了满容量开断短路电流从40kA稳定提高到50kA,电寿命次数20次的型式试验,而且触头动热稳定性好,挂网运行稳定,促进了国家大电网、大机组、长距离、大容量输电的实施,提高了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和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该成果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依托优势

研究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

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学校逐步在水利水电、装备制造等领域形成了特色与优势,依托这些优势,针对我省水资源严重短缺,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等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保障我省生态安全和水安全,促进我省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资源性缺水地区水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应用”团队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项目的支持下,通过对典型湖泊、河流、城市等实际单元的水环境承载力研究,建立了基于水环境容量及生态需水量计算的水环境承载力系统动力学模型,完善了资源性缺水地区水环境承载力的基础理论,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水环境承载力研究体系。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陕西省渭河综合治理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新疆叶尔羌河及博斯腾湖流域、山西省大水网规划所采用等10余项重大工程,为流域管理部门的科学决策与发展规划提供了技术支撑,对流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社会经济效益。

“黄土高原水蚀动力过程及调控技术”团队针对我国西北地区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严重、水环境恶化及生态脆弱等问题,开展了以水为核心的流域泥沙-水环境-水生态演变的多过程研究,发展了适用于我国西北旱区河流、湖库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与技术体系,在流域水沙过程演变方面,提出了分散消减径流侵蚀能量的水土流失阻控理论,建立了淤地坝坝系规划布局、设计管理与运行管护综合技术体系,建设试验示范基地15个,在黄土高原7省区沟壑治理工程中辐射应用,规划建坝5630余座,已建成2016座,新增淤地面积6048公顷,创新了生态-安全-高效的沟壑工程水土流失整治技术,年减少入黄沙量2亿吨以上,为黄河泥沙锐减作出了巨大贡献。成果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大气气溶胶及沙尘探测米散射激光雷达”团队在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的支持下,研制出了具有对眼安全、结构紧凑、可移动式的全天候运行的大气气溶胶及沙尘探测米散射激光雷达系统,系统可探测水平0-9km、垂直0-15km的大气气溶胶及卷云的光学特性,每个廓线探测时间10分钟以内;提出了利用激光遥感技术探测雾霾(颗粒物、污染物)的方法,研发了基于人眼安全的全天时激光遥感雾霾空间分布探测系统,解决了国外同类产品在国内高气溶胶聚集区域信号失真并无法获取原始数据的问题,弥补了现有测量仪器仅获得单点信息的不足。该系统在渭南市环境监测站、中科院大气所、总装某基地等相关科研院所及环境监测系统得到成功应用,为解明雾霾成因及传输机理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为治污减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成果转化

助力我省产业转型升级

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校,西安理工大学在科研上具有适应性强、善于解决生产实践问题的特色和优势。因势利导,学校明确提出科技工作既要“顶天”又要“立地”,顶天就是要服务于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突破核心关键技术,“立地”就是要融入地方、服务企业,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学校科技工作方针引领着一代又一代的科技工作者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把学校科技优势转化为服务地方经济的优势。据统计,“十二五”以来,西安理工大学共转化科技成果2496项,其中,在陕西转化的有1566项,占到了63%。学校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推动了地方产业的转型升级,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新型微观结构复合材料”团队与铜川中星管业有限公司合作研发消失模真空吸铸工艺,解决了大型双金属复合耐磨管道弯管、异形管件的整体复合的难题,打破了直管复合、切段焊接的传统复合工艺,解决了长期困扰输送行业中耐磨性与可焊性的矛盾,而且产品结构强度高、耐冲击,使用安全性能可靠,节省大量原材料和人工成本。该技术生产的各类产品产值过亿元,成功销往甘肃金川集团公司、中国铝业集团分公司及各地电厂和矿山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西安理工大学岩土工程所自2008年以来,先后与西安市地下铁道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开展了地铁地下空间开挖施工的地层沉降变形对地下管线和既有建筑物的作用等关键力学问题的研究,提出了隧道变形缝沥青混凝土衬砌防渗技术处理措施和隧道不均匀沉降量测技术;提出了隧道地基深层黄土湿陷变形评价的砂井浸水试验方法,砂井深层导水和深层灰土挤密桩处理技术措施。成果在西安地铁、兰州地铁和宝兰客专工程中均得到了应用,编入行业、地方4部技术规范,应用成果节约经费4亿多元,为黄土地区的城市地铁建设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铸铁空心型材高速精密连续成形技术”团队,在国际上首创铸铁空心型材的垂直上引无芯连铸技术后,与陕西大林果业发展公司合作,由公司出资注册成立了陕西同心连铸管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经过双方十几年不懈努力,从粗到精,一直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并负责起草了该领域的第一个国家机械行业标准,连铸空心型材广泛应用于机床、汽车发动机、铁路车辆、工程机械、工业机器人领域,公司年产型材3000—4000吨,产值几千万元,同心公司被评为陕西省“十二五”制造业信息化科技示范的试点企业。

目前,为了实现全省追赶超越目标,我省正在积极推动关中协同创新发展,学校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与宝鸡岐山县——我国西北地区最主要的重型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今年3月份西安理工大学岐山研究院也正式挂牌运行,学校将依托自身科研特色与优势,在科技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通过深化校地合作促进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军民融合

服务我省国防工业建设

装备制造是西安理工大学传统优势科研领域,与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高度相关,服务我省国防工业成为了学校科技工作新的增长点。学校顺利通过省军工保密认证委员会组织的现场审查验收,取得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二级保密资格,为我校服务陕西国防工业提供了必要条件。此后,广大教师积极服务我省军工企业,取得了丰硕成果。

“超快光电技术”团队与陕西的有关研究单位合作,针对国家对高功率超快(纳秒、亚纳秒、皮秒)电脉冲的迫切需求,系统研究了弱光触发下高功率超快砷化镓光电导器件(GaAs PCSS)在强电场下的载流子超快动力学物理规律、超快输出特性等。研制出具有kA量级强电流超快电脉冲输出的GaAs PCSS,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2kV/1.5kA的超快电脉冲,并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低噪声、高功率、宽频带GaAs光电导THz器件。研发的GaAs PCSS应用于激光惯性约束核聚变工程(神光-III)系统中,解决了对光功率实施超快控制和提高模块光电传感灵敏度的问题,应用于我国新一代武器点火装备研究中,解决了光电隔离和用于机载的武器点火问题,有力支撑了陕西军工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

智库建设

为我省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学校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建设新型智库的指示精神,充分发挥学科齐全、人才密集和对外交流广泛的优势,深入实施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鼓励教师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的应用研究,积极为地方政府及社会各界开展各类咨询服务,提供重大决策咨询,深度参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通过智库建设提升和推动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流域生态补偿标准计算方法与环境修复技术”团队以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对象,提出了大型跨流域调水对水源区影响的定量评价方法,从水源区生态保护投入成本、水资源价值和水环境容量使用权的损失价值等途径,建立了多种跨流域调水工程水源区生态补偿标准的计算方法,构建了水源区和受水区的生态补偿量分摊模型。成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保护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制度提供了重要支撑,对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推广应用价值。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城市战略研究院围绕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城市化理论与政策研究领域开展研究,先后承担了30多项国家、省市重大研究课题,推出了一批“叫得响、用得上”的决策咨询和政策建议。其中:《陕西省环境地质图系暨地质灾害防治》已由陕西省国土资源厅采纳和使用,部分内容和提出的政策建议已为陕西省“十三五规划”所采纳;《关中城市群现代交通网构建研究》成果,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的肯定,其中部分观点为陕西省“十三五规划”所采纳。

资源共享

服务我省科教创新

西安理工大学积极发挥大型仪器设备在科学研究、实验教学、社会咨询与企业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学校现代分析测试中心、唐仲英工程训练中心等科教基地的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及实验条件等对外开放共享,为我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支持。

西安理工大学现代分析测试中心建有1200余平方米的恒温恒湿实验室,拥有AXISULTRA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JEM-3010型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MERLIN COMPACT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martLab高分辨X射线衍射仪等精密仪器、设备十余台套,中心于2006年加入了陕西省大型仪器协作网,全部大型仪器设备向社会开放,共享使用。近三年,每年为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西安热工研究院、宝鸡钢管研究院、金堆城钼业公司等单位完成测试机时2000余个,以科学、可靠、准确的检测手段,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贡献出了力量,学校连年获得陕西省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和西安科技大市场的表彰和奖励。

唐仲英工程训练中心为工程训练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拥有各类制造设备与检测仪器3000余台套,设备总值近4000万元,依托工训中心建立了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基地——高校创客空间“西理工/工创汇”。中心积极开展各类社会服务工作,每年承接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西安非凡士机器人有限公司、西安交大附中、八十三中等单位科研制造和测试服务、中学生科创实践近万人次,在科研服务与传播创客文化方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服务效益。



上一条:西安邮电大学贯彻落实“三项机制”助力“追赶超越”

下一条:致敬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西北工业大学聚焦“追赶超越”目标的“责任与担当”

关闭

版权所有:西安工程大学 陕ICP备05001613号 地址:中国·西安·金花南路19号 联系我们:webmaster@xpu.edu.cn

Baidu
map